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原标题:巍山古城“车马慢”(城市味道·行走县城看中国)
滇之西南,薄雾在山麓间酣睡。巍山居民的一天,从“一根面”开始。
清晨5点,面馆经营者朱志秋起锅热油,竹笋切丁和肉末一同入锅,噼里啪啦地浇热了晨光。“一根面”醒发了,扯得根根细长。水滚捞出,再浇上炒好的浇头,就是正宗的巍山味道。
“巍山长长一根面,绕着古城转三圈。”从云南大理驱车往南60余公里,行至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山古城就在这里。朱志秋的面馆已经开了25年,做面的手艺从祖母手中传给母亲,又传到了她手里。
清晨6点半,薄雾迟迟未散,三五作伴的学生,是面馆每天的第一批客人。紧接着——“老样子!”陈阿姨、赵大伯,熟客陆陆续续上门,热腾腾的面用了大碗装,泛着黄澄澄的油花,面下肚了,家常话也唠开了。
古城里的人情味儿,是人与人之间的实在心意。老人或孩子,辣醋咸淡或面条软硬,每个客人的喜好都在朱志秋心里装着。几乎每天都来吃面的陈明华阿姨,干脆放了副“专用”碗筷在店里,“冬天冷,就换她的丈夫来买面,街里街坊、常来常往,面钱一付就是一个月。”朱志秋笑道。
古城很小,小到不出几步就是熟人;古城很大,大到装得下南诏的历史文化。
修旧如故——“印象里的古城变了也没变”
俯瞰巍山古城,人们会忍不住感叹:方正一盘棋!廿四街十八巷,东西纵横交错,民居古寺并立,可不是布下的一颗颗棋子?
穿梭其间,处处牵扯出千百年前的繁华风光。唐时有六诏,其中蒙舍诏在最南,称为南诏。南诏有源,大理之南,巍山便是南诏发祥地和南诏古国的故都。
巍山古城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年间由土城改建为砖城,奠定了如今的方正格局,民居保存完好、规模成片,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传统古建筑群布局。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百年风雨皆故事。
旧貌依然,离不开妥善的修缮和保存。
巍山古迹保护历经波折,并不是从开始就是如今的模样。在城市建设中,文华中学、巍山一中、县医院等现代化建筑曾“挤进”古城核心区。生活逐渐便利,人流更加密集,古城却失了点滋味。人们意识到,要“尊重历史、保持完整、延续文脉、凸显特色”。近年来,巍山将从前建在古城核心区的学校、医院、机关等外迁,恢复太阳宫等古建筑群,修建起现有藏品3000余件的南诏博物馆。
初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巍山文庙也经历了这一过程。民国时期,人们曾在文庙大殿建起校舍,文庙格局不复往昔。随着时代发展,狭小的空间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校舍被拆除。如今,棂星门、大成门,崇圣祠、尊经阁,文庙岿然,人间南诏犹在。
范建伟从前在巍山县文旅局工作,他说:“修缮保留,补色洒扫,文庙才渐渐恢复了昔日光彩。”
赵宁国是“一根面”面馆的常客。他长住古城几十年,退休后在巍山县老年大学教授书画。儿时印象深刻的长街角大公园,几十年过去,记忆褪色,公园也年久失修。直到政府出资换上了新牌匾和对联,古浮雕修复如旧,门口的白象石雕回到原位。赵宁国感慨:“印象里的古城变了也没变。”
变的是两侧人行道日渐平整宽阔,没变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安逸,是喝茶下棋、养花遛鸟的慢生活。范建伟说:“过去充分利用资源,为的是发展,如今有了更多选择,不仅要考虑利用,更要考虑留住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
街道两侧,新砖古墙,木梁瓦当,从前的理发店、小面馆依旧,静静等待着三两顾客上门,店主们空闲时坐在门口,晒暖阳,聊天气,唠家常。
在巍山,历史是过往的生活,生活是历史的烟火。
非遗传承——“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
“一根面”揉搓醒发,流程走上十几遍,面才能扯不断、煮不烂。每碗面都由同一根面手工扯成,所以又叫扯扯面,是连绵不绝、世代传承的好彩头。
代代相传的非遗技艺,远不只“一根面”。
“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在巍山,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打歌,老老少少都能唱上几句。
“小时候没有手机和电视,打歌是我们的娱乐方式。现在孩子们的选择多了,但我们也争取让打歌成为孩子们的选择之一。”彝族打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茶春梅说。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这份简册露了汉代河西百姓过日子的底
下一篇: 细如发丝的掐丝珐琅做成的敦煌“最美天花板” 究竟有多华丽?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