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     |      作者:佚名

  彝绣与彝族服饰,是不可多得的一笔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一篇中国彝绣的史稿,也就是一部中国彝族服饰历史的缩影。如何珍视拥有七百余万人口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首先,应以战略的眼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普查、抢救、整理、发掘原有和现有的彝绣艺术资源,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数据库,并运用多媒体手段,科学有序地加以搜集整理,归类合并,建立起调查的第一手档案。
  其二,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充分开发利用,把彝绣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重头品牌,推上国际商贸的平台,取得既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又获得丰厚经济利益的“双赢”效应。
  彝族服饰和彝绣艺术,作为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是窥见彝族历史文化,彝族社会生活的画卷的窗口,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人民把纷繁的服饰文化构建成一个维系和传承民族历史的庞大系统工程,在传统的赛装节中演绎服饰文化,在服饰文化中展示彝绣艺术,在图案艺术中托起民族的图腾,在图腾的饰纹中寻找祖先迁徙线路和拓展生存的空间,在红黄黑三大原色中感悟部族认同的眼神,在五彩缤纷的彝绣艺术中编织出历史与时代的辉煌。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彝绣的保护与开发。
     有人撰文说,楚雄彝族民间工艺美术的渊源可追寻到”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一推测,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猜想,却也能使人想入非非。
在展品丰富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出土的人类祖先使用过的骨针,作为饰物的骨珠、骨镯、石镯、石坠,以及纺轮、罐、盆、钵、瓶、杯、壶等陶器。石器打磨、艺术装饰品加工、制陶工艺等已达到了一定的工艺水平。其中一个由14片兽骨粘合而成的骨钧,直径约8厘米,表面光滑圆整。有一件夹砂红陶瓶,侈口鼓腹底小,是产生于早期奴隶社会的一件珍贵的工艺品。特别有价值的是一件鸡形陶壶,整体状若蹲琚的母鸡,以壶口为鸡首,安上两点圆泥为眼睛,两翼用点线纹表示羽毛,造型简练,古朴而不失精美,是极珍贵的原始艺术品。其工艺水平由此可见一斑。楚雄市郊万家坝发掘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铜鼓、编钟等青铜制造工艺,更令人拍案叫绝。
汉唐以来,在内地汉文化的影响下,楚雄彝族民间工艺美术融合、吸收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先进工艺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民间工艺美术,其中尤以雕刻、漆器、服饰工艺和彝族剪纸、绘画最为典型。
雕刻在楚雄彝州历史悠久,品种较多,主要有木雕、石雕、竹雕、泥塑、漆雕、玉雕等。木雕在彝族地区较为普遍,不仅在古建筑物、庙宇及民宅的屋椽斗拱、门窗等处要雕刻上狮、虎、龙、鹿、马、象等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及花草、鸟虫等,而且还用木头雕成医祖、医神、猎神、山神、土地神、虎及祖灵等神像供奉以避邪迎祥。原置于姚安县兴宝寺的一套”十献木雕”,每个高约1.1米,手持灯、香、花、果、水、茶、食、宝、珠、衣等物品,工艺细腻,神态各异,头戴佛盔,身着古代衣履,形象丰满,栩栩如生,是云南省保存最完好的宋代木雕。在彝族木雕中,还有独具特色的面具木雕,有图腾面具、鬼神面具、12兽面具、家祖面具等,主要用于彝族传统节日时佩戴参与礼仪舞蹈或装饰。这些雕刻,对研究彝族文化和人物造型艺术有较高的价值。
除木雕外,楚雄石雕工艺也较为普遍,州境不仅至今仍遗留下大批珍贵的人物、鸟兽石雕佳作,而且还有无以数计的、世代相传的石匠艺人散布在各地。在石雕工艺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于1930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的”苴却砚”。该砚因石料产于直却(今水仁县城),又由永仁人雕刻加工而得名。其石质地优良,层叠细腻,自然天成龙凤花纹,加之工艺精巧而获殊荣,被视为文房精品。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针间不容发,劈丝纤如毫毛”从《绣娘兰馨》看叹如今刺绣文化之凋落

下一篇:浅谈苗族刺绣的现代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