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久远,藏在里面的滋味和讯息就越是迷人。

  天水是座老城,建城历史已有2700多年了。在天水古城或阔或窄的巷道中,一株苍老的古树根部,就会有一座古老的宅院在生长。有统计说,天水城里的明清古居有160多处,譬如南北宅子,譬如赵家祠堂等等,这还不包括像伏羲庙、纪信祠这样大规模的古建群。

天水城里的门楼

  天水城的居民,穿梭生活于各种门楼牌坊之间,身上多了和静儒雅的气质。如果沿着秦州区建设路、民主路、解放路,一直走到伏羲城步行街的西门前,基本就把天水的五座城池游览了一遍。这里说的五座城池,是始建于先秦,一直到明代时才逐渐演变形成的东关、大城、中城、西关、伏羲城五座城池,也就是天水古城“五城连珠”的格局。

  行走在这条“五城相连”的中轴线道路上,领略天水城里的门楼古建之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坐落在建设路北侧的万寿宫,门楼肃静庄严,翘檐凌空,四根粗大的立柱之上雕梁画栋,琉璃屋顶荫蔽于高大古木之下,气象蔚然。

  万寿宫在旧时是官员朝贺和接圣旨的地方,现在城里的居民常会跨过高高的门廊,深入到万寿宫庭院深处,或参观书画展,或参与艺术活动,真是福地享福事,乐在其间。

天水城里的门楼

  门楼,是凝聚了诸多含义的一个载体,它骨子里头装的是中华文化。《诗经》中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藉此溯源的话,春秋时的“衡门”,应该就是门楼的老祖宗了。

  此后,汉时的“榜其闾里”,唐时的“树阙门闾”,以及后来的“坊墙之门”“旌表建坊”等等融汇了建筑艺术和文化审美的众多门楼层出不穷。

  欣赏门楼,除了看雕刻的图案、纹饰的彩绘,还得读读镌刻在门楼上的门额对联才好。如果说宅以门第为冠带,那么门额对联就是门楼牌楼的灵魂。

  在天水人心目中,位于民主路大城十字街口东北侧的纪信祠牌坊门楼,是仅次于伏羲城门牌楼的一座精美建筑。它属于四柱三间三楼式的构架,牌坊楼檐高耸,斗拱相接,当中刻有于右任草书“汉忠烈纪将军祠”匾。

  牌坊面阔三间,中间一间高大,两侧稍低,出檐有致,很吸引人。牌坊的后面就是青砖门楼,门楼正中砖砌拱形门楣,门楣上的草花纹以及横幅上刻的二龙戏珠、蝙蝠图案,刀工和构图一样出色。

  朱红大门兽首衔环,一排排铜乳钉昭示着门楼与普通民居有别的身份。门楼的两侧,砖刻邓宝珊书写的楹联,“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门楼正中有四个大字“精神尚在”,据说是蒋介石所书。

  门楼上的门额对联,是文化内核的凝缩,是门楼的精魂所系。纪信祠门楼上的门额对联,有典故,有传奇,也有黎民百姓的烟火夙愿。

  纪信是秦汉时期成纪人,成纪就是现在的天水。纪信追随刘邦创天下时,霸王项羽将汉王刘邦围困在荥阳城,在激战突围都不能成功的情况下,面相酷似刘邦的纪信佯装刘邦出东门诈降,刘邦借机从西门出逃。项羽发现上当后,活活烧死了纪信。

  数典述祖,纪信祠门楼上镌刻的对联提醒着市民和游客,这座始建于元代,初为县衙,明后改建为城隍庙的纪信祠,不仅仅只是一座三门四进二十一座殿的古建,它古木参天、和雅静美的古建氛围里,聚合着仁智可尚、忠义可钦的英雄气概。

天水城里的门楼

  民主路十字街口向西,就是有着“西北第一古民居”美誉的胡氏古民居建筑宅院群。胡氏古民居是明代天水邑人胡来缙和胡忻父子二人的私宅,父亲胡来缙居南宅子,儿子胡忻居北宅子,两个院落隔街相望。

  南宅子大门是一座五间大小的垂花黑漆悬山顶式建筑,门额上书明人手迹“副宪第”三字,大门当心的牌坊式门楼,更是轩朗威仪,檐下雕板刻饰精美,浮雕透雕都有,雕出的云龙凤凰、花草海水、朝阳牡丹等吉祥图案,托出古居气象恢宏的美。南宅子门口,有一株树龄700年的大槐树,大树槐荫蔽天,映出南宅古居风雨沧桑的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敦煌艺术展“常展常新”:从佛教艺术到壁画里的“人间万象”

下一篇“90后”双语讲解员:常讲常新,让壁画“说话”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