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中新网北京9月1日电 (记者 应妮)“林下风雅——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于9月1日至10月31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书画馆展出,展期两个月。
人物画是描写人物形象与活动的传统中国画画科之一,因其劝诫教化的社会功能和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优秀作品流传至今,是了解和探究古人思想情趣、生活状态的重要史料。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物画研究,故宫博物院从今年起举办4期“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系列展览。此次“林下风雅——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从院藏人物画中,选取76件兼具艺术性和历史价值的珍贵画作予以展示。
“林下风雅”指的是幽居林泉的高士及其轶事、雅趣。通常,画史上将描绘这类题材的作品归为人物故事画,亦统称为“高士图”。
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心怀家国,锐意仕进之余,往往也在不得意时崇尚隐逸思想,退居林壑。早在魏晋时期,士族出身的文人以逍遥放达的人生观,啸傲山林,诗酒流连,遂有“竹林七贤”之倜傥,“渊明归去”之高蹈,“兰亭修禊”之风流,成为表现隐逸思想的人物故事画之滥觞。这类作品,充分展现了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作为传统绘画的经典“母题”,至今沿袭不绝。
两宋以降,文人画兴起并成为画坛主流。人物画在劝诫教化、阐扬宗教的功能之外,画家通过描绘文学作品里的高贤故事,或记录现实生活中文人的生活场景,以突出他们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隽永精致的生活品味。同时,也寄托了作者仰慕先贤,向往自由的情愫。元代之后,由于山水画走向成熟与繁荣及其审美取向的影响,这类作品在注重表现人物精神气质之余,更强调山水、园林背景的描绘与烘托,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结合更为紧密,并逐渐蜕变为山水的点缀与附庸。专门的人物故事画则既有承续两宋严整精丽画风之作,亦多笔意秀雅、格调闲适之作,成为人们寄兴、投赠、赏玩的重要载体。
评价与欣赏人物画,不仅要关注其作者的表现技巧、艺术水准,更要发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展览,不但能藉由绘画作品起到深入了解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更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故宫博物院希望始终坚持在对院藏文物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守正之余不断力求创新,深度挖掘文物蕴藏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各种形式的展览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吸引更多的民众热爱传统文化,弘扬家国情怀,体悟艺术之美。
同时,配合“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一期、第二期的展出,故宫出版社出版《庙堂仪范》《林下风雅》两册随展图录,按照原展内容编排入集作品,全面展现展览风貌。其中,《庙堂仪范》收录画作47件,包括顾恺之(传)《列女图》卷、宋人《女孝经图》卷、戴进《三顾茅庐图》轴、刘俊《雪夜访普图》轴、仇英《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卷、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武侯高卧图》卷、清人《弘历朝服像》轴等,还有因展览场地所限未能全部展示的人物画作品,如清人《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册全册。《林下风雅》收录画作54件,包括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卷(旧题韩滉《文苑图》卷)、赵佶(传)《听琴图》卷、李唐《采薇图》卷、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卷、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并书兰亭序》卷等。两册图录还收录有故宫专家论文《从故宫藏品看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高士图”及其衍变》,既适合作为普及读本阅读欣赏,又为专业人士研究学习提供了参考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该展不单独售票。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按照预约、限流、错峰原则,展览实行预约入场,提前10天开始预约,全天分上午场和下午场(上午2000人,下午1000人),额满为止。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网络售票网站和微信号“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使用第二代身份证或护照信息实名预约。入院参观需验健康码、测体温、刷预留身份证件(检票时须本人持与预约时预留证件号码相符的身份证件)。
重点展品推介
南宋 李唐 《采薇图》卷 故宫博物院供图
绢本设色
画“首阳高隐”故事。事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等。伯夷、叔齐在周武王伐纣灭商后,留恋故国,耻食周禄,避居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采薇充饥,最终饿死。此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中国文人忠贞守节和隐逸精神的象征。
图中描绘二人在林泉间席地对语,旁置篮筐、锄头。他们粗服草履,面容清癯却目光坚毅。人物面部形象生动,线条柔和,设色清淡,衣纹则简劲顿挫,灵动概括。树石则用笔粗率苍劲,墨汁淋漓,风格雄健刚硬,衬托出人物桀骜不屈的个性,堪称南宋初年人物画杰作。图上石壁间作者自署:“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引首明李擢公书“首阳高隐”,幅后有元宋杞,明俞允文、项元汴,清永瑆、林则徐等九家题跋。
李唐,生卒不详。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原为宣和时期画院画家,北宋亡后流落至杭州,年已近八十。建炎年间(1127—1130)被荐入画院为待诏,颇受南宋高宗赏识,赐金带。李唐擅画山水,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其人物故实画的取材多与两宋之际的政治形势相关并含有一定的讽喻、箴规意味。在技法上初师李公麟,线描柔中带刚,晚年趋于峭劲方硬。
明 戴进 《商山四皓图》轴 故宫博物院供图
绢本设色
典出《汉书》及《史记》。秦末的东园公、甪(音路)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人称“四皓”。他们为避秦暴政,隐居商山(今陕西商县东南)。汉高祖曾征召他们入朝,但皆不应命。后受高祖太子礼请,入朝佐助太子保全其位。画家常以此题表现那些年高隐逸而能俟时而动者。
此图无作者款印。画邃谷间雾霭蒸腾,长松掩映,林间隙地上三老奕棋为乐,泉边一老携童采药归来。作者师法马远“大斧劈皴”,以纵放雄浑的笔墨,为四皓营造了一个山水清幽、世外仙境般的居所,衬托出他们去危安命,深隐自适的品行。人物衣纹作“钉头鼠尾描”,虽学南宋“马、夏”,相较于山水背景,用笔细致稳健,但在人物开脸、形神的刻画方面趋于粗放率意而无宋人的精整工丽,无论笔墨或赋彩上都已是典型的明中期面貌。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又字文节,号静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匠,后专工书画,卖画为生。宣德间曾被荐为画院待诏,因遭妒被排挤出宫。进而转益多师,自创一格,为“浙派”画风开派大家。擅长山水,兼及花卉、人物。人物画与其山水画一样师法南宋“院体”风格,早年工致严谨,晚期劲健豪放。
清 石涛 《人物故事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供图
纸本墨笔
石户农故事典出《庄子·让王》、皇甫谧《高士传》。舜帝欲让位给石户地方的一位农人,后者认为舜的德行不够至大至善,故而不应。为躲避世俗纷扰,携妻带子避居海外,终身不返。故事体现了石户农注重道德修养,坚决退隐的精神。
披裘翁故事见皇甫谧《高士传》。春秋吴国公子季札(前577—前485)在出游途中见道有遗金,对路旁正在挥镰砍柴的披裘公说:你何不把这金子拿走?披裘公斥责道:你身居高位就鄙视别人,五月披裘伐薪岂是见到金子就据为己有者?季札大惊,求问姓名,披裘公婉拒之。故事体现了隐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傲兀个性。
本幅逐段抄录《高士传》文字并描绘主题人物。其构思奇特,布景幽邈,人物面相奇崛古朴,线描秀逸灵动,在一片洇润浓重的岩窟、树石背景中愈显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从本幅第一段作者自题“甲辰客庐山之开先寺,写于白龙石上”可知,此卷乃石涛于康熙三年(1664)23岁时在江西庐山所作。图中人物皆以细笔白描勾写,人物形貌高古,特别强调对五官形神的刻画,力求突出隐士们冲淡孤高的个性。从造型能力和笔墨技法可以看出,石涛于人物画下过苦功,青年时已造诣不凡。
石涛(1642—1708)原名朱若极,靖江王朱亨嘉子。家破后浪迹四方,剃度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号大涤子、苦瓜和尚等。乃诗文书画的天才,少年成名,自诩为诗书画“三绝”与李白、钟繇、文同比肩。绘画题材广泛,以水墨写意山水、人物、花卉竹石见长。为“清初四僧”之一,对“扬州画派”及近现代画坛影响深远。
五代 周文矩 《琉璃堂人物图》卷 故宫博物院供图
绢本设色
画“琉璃堂”雅集故事。事见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及南宋韩淲《录王昌龄诗》等对“琉璃堂”诗会的记述。即唐代开元(713—741)时期,诗人王昌龄在担任江宁(今属江苏南京)县丞时,筑造琉璃堂,邀请岑参兄弟,刘窅(音咬)虚等文人赋诗会文的雅集。
人物形象清隽生动,气质高贵,情态逼真。画面布景简练,只以疎秀的松石、蒲草衬托文士们高洁的品格。画家以独特的“战笔描”勾写人物衣纹,笔法精劲流利,赋色轻淡,格调冲雅,堪称五代人物画之佳作。
本幅无作者款印。原为《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历代名绘》集册中一开。因本幅左上角宋徽宗题“韩滉文苑图”五字,一直被传为唐韩滉所作。经专家比照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传为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之后代摹本进行考证,确认故宫博物院此图为周氏《琉璃堂人物图》真迹残本。
周文矩,生卒不详,活跃于南唐时期(937—975)。建康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后主李煜时期为翰林待诏。擅画,各科皆能,尤精于人物、仕女,善于描绘繁华富丽的贵族生活场景,并注重对不同身份人物形体、神态的刻画。周文矩虽承接晚唐周昉而能自出新意,衣纹用笔瘦挺、颤掣,创“战笔描”法是其艺术的典型特色。
北宋 赵佶(传) 《听琴图》轴 故宫博物院供图
绢本设色
宋朝第八代皇帝徽宗赵佶(1082—1135)是才艺全面的艺术家,词赋、书画、声歌、吹弹诸艺无不精擅。作品描绘他与臣工蔡京等调琴赏乐的情景,较为写实地反映了彼时宫廷生活。
此图旧传为徽宗作,实为其御题画院画家作品。本幅有御题“瘦金体”书“听琴图”三字及押“天下一人”并钤“御书”印。图中布景清幽安和,苍松垂萝下,竹影婆娑,香烟袅袅,正中道装微髭,端坐抚琴者即自称“道君皇帝”的赵佶,二位臣子各着绿、绯色长袍侍坐聆听。人物形象端庄,情态刻画精雅入微,神采若生。线条以“铁线描”为主,多彩笔复勾,细腻匀整,设色精妍沉稳而富于对比和互衬等变化,代表了北宋末年工笔重彩人物画高超的艺术水平。幅上有当时权臣蔡京题七绝:“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诠释了此图所蕴含的君臣相知,上下和谐的画外之意。
赵佶在位(1100—1126)时亲自主导和参与宫廷画院创作,重视写生,强调画理,使画院创作达到了鼎盛。传世公认其亲笔作品的均为水墨花鸟画,而旧传其所作《文会图》《摹张萱捣练图》《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均为画院中人手笔。
元 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卷 故宫博物院供图
绢本设色
事见《荀子·劝学》及《吕氏春秋·本味》。春秋时期的伯牙擅长鼓琴,技艺高超。钟子期从中听出“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之寓意,伯牙引为知音。子期死后,伯牙伤心毁琴,认为世间再无知音,从此不再操琴。伯牙鼓琴或高山流水成为历代画家表现知音相契、相惜的画题。
此图用白描画法,写伯牙、子期对坐石上,另童子三人,手捧书籍等物侍立。伯牙长髯秀目,袒胸赤膊,专注弹琴,子期翘足侧坐,双手交叉在膝头,屏气凝神。画面构思简洁巧妙,除一几一炉外无任何装饰,但更能突出主题。人物形象无论主仆皆清俊儒雅,眉目传神,服饰颇具唐风古韵。线描刚柔兼济,如行云流水,婉转流畅。作者突破了“白描法”单调的程式,在单勾之外间以淡墨渲染,寓清秀于朴拙,使笔墨层次更为丰满,体现了高妙的艺术水平和文人意趣,是元代人物画杰作。幅尾有“王振鹏”署款并钤“赐孤云处士章”。后纸有元冯子振、赵岩等题跋。
王振鹏,生卒不详,活跃于元仁宗(1311—1320)时期。字朋梅,号孤云处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官至漕运千户。他是元代最著名的界画家,兼善佛像、人物,师李公麟而能自出机杼,对人物的形象情态把握准确,刻画生动。
上一篇: 拂拂红香 满镜湖——《蒲塘秋艳图》赏析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