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特写:约会中国当代艺术
——记法国总统访问“798”艺术区


11月2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来到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区参观。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戴盈 马文博)顶高近10米的50年代老厂房、雪白的墙面、灰色的水泥地,这样一个空旷的空间被无数巨幅当代艺术作品或鲜明或深沉的颜色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这就是位于京城东北角的“798”艺术区。

    昨天(25日)还在古都西安品位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法国总统萨科齐今天(26日)就来到北京当代艺术的核心区。

    萨科齐漫步“798”艺术区,一会儿在一组四幅近一人高的巨大黑白人脸表情象下驻足,一会儿又钻进一间到处贴着浓重喜庆色彩的剪纸小人的“房间”。

    和钟情中国古老文化的前任总统希拉克有所不同,萨科齐不但将代表华夏古代文明大集的西安作为访问中国的第一站,同时也把享誉中外的“798”当代艺术区作为此次行程的亮点,他称之为“与21世纪的约会”。

    而选择参观的展览本身也十分耐人寻味。展览的标题是“85——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收集了那个年代的符号——改革开放之初“新”与“旧”困顿与共存的艺术展现,其中不乏大师之作,如孙良的《怪异行走》和耿建翌的《第二状态》。

    法国头号人物细细品味了此间的每一个作品,不时与身旁的艺术中心女主人尤伦斯夫人低声交换想法。看到高兴处,萨科齐嘴角挂着会心的微笑,而有时却凝视着一件艺术品陷入沉思。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思考角度和表现方式,他的评语是“十分欣赏”、“非常棒”。

相关资料:798 艺术区简介

 “ 798 艺术区”位于北京东北方向朝阳区大山子地区,是原国营 798 厂等电子工业的厂区所在地, 1950 年代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顶目,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 798 厂区的部分建筑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形结构,为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在亚洲亦属罕见。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扩张,原属城郊的大山子地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自 2002 年开始,大量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机构开始进驻这里,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闲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集区,使这一区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攫升为国内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区。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原有的工业厂房被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了对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诠释。这些闲置厂房经改造后,本身成为新的建筑艺术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保持了完美的对话。“ 798 艺术区”所形成的具有国际化色彩的“ Soho 式艺术区”和“ Loft 生活方式”,已经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这里,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使“ 798 ”演化为一个极具活力的中国当代文化与生活的崭新模式,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公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方面产生了前瞻性影响。

 

 

    走出展厅,萨科齐在簇拥的人群中还专门和一位在法留过学的中国艺术家拉起了家常,问起了他曾经留法的学习经历,在巴黎住在什么地方。这位艺术策展人程晰东说:“这么近距离跟总统在一起,感觉他特别亲切。”

    初冬的北京,树上的叶子已经飘零,阳光很好,萨科齐披着黑色的羊绒大衣,漫步在由红砖砌起的巨大厂房之间。路上,不时有友好的中国人和法国人向总统献礼,从厚重的艺术书籍到玉石雕刻的小印章等寄托着心意的小礼品,萨科齐必定要亲手接过,仔细端详一番。

    此刻,在“798”的一角还有一群特殊的听众等待着法国总统的到来。他们是常驻中国的法国侨民。玻璃天窗外,暮色渐渐低沉,而聚光灯却把大厅照耀地暖洋洋,这里人头攒动,都伸长脖子观望着。当萨科齐从黑色的幕帘后走出时,雷鸣的掌声中夹杂着口哨声。

    萨科齐的魅力源于激动人心的演说,这次也不例外。他告诉法国侨民,自己十多年前来中国时,就被这个国家雄心勃勃的志向所震撼。而时至今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上演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法国需要觉醒。”萨科齐高呼。他请法国侨民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同胞要有国际眼光,看看今天在中国发生的一切,同时也热烈欢迎侨民回国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

    最后,雄壮的法国国歌《马赛曲》响起,萨科齐领头高歌,台下的人低声应和着,气氛转为激昂。“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在北京工作的法国女孩海伦说。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凡高故乡掀中国当代艺术热
·下一篇文章:中日联办书画陶瓷作品展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jvi.com/news/gwart/0712194228K7EE475IB1J99B330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