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图钉工作室经典设计。

他们是设计界的“披头士”

他们是设计界的“披头士”

他们是设计界的“披头士”

图钉工作室经典设计。

他们是设计界的“披头士”

  他们随意地收集视觉印象,色彩文字、人体、自然万物……并把自己的观念通过自由的方式(手绘、拼贴、木刻等)组合成一体,非常活泼自由。他们的风格被称为“图钉风格”(Push Pin Style)。

  图钉工作室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设计组合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披头士改变了音乐的性质,而图钉工作室则改变了插图与设计的性质。在纽约设计的黄金时代上世纪50至60年代,图钉工作室开创了插图与设计结合的新时代,带来了自由、活泼、拼贴、融合个人观念的“图钉风格”。

  虽然图钉工作室如今已不复存在,但他们的影响力却如基因般存在于一代代设计师的血液中。本月9日下午,在华·美术馆开幕的“纽约图钉工作室回顾展(Push Pin Paradigm Exhibition)”将为我们提供了瞻仰这些伟大设计的机会。

  据了解,开幕式当天下午两点,参展设计师之一保罗·戴维斯(Paul Davis)、图钉工作室创意顾问迈娜·戴维斯( Myrna Davis)和日本ggg艺廊馆长北永志将亲临华·美术馆现场举行演讲。

  200件经典作品带来时空穿越

  华·美术馆的布展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图钉工作室创建于1954年,最初是由三位来自库珀联合(Cooper Union)艺术学校的学生合作创立的一个松散的组合,通过联合出版系列小册子《图钉年鉴》(1957年更名《图钉平面设计》)展示推广他们的设计和插图作品。

  没想到后来,这份试验性刊物逐渐发展成为美国平面设计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论坛阵地和实验场所之一。当时在美国设计界,瑞士国际主义风格是主流,这种风格的核心是严谨和理性,陈旧、沉闷的金科玉律让许多设计院校学生嗤之以鼻。而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图钉工作室则用自己的设计与这种主流分庭抗礼。如今历史已揭示了这场学术战役的结果图钉工作室最终成为新一代平面设计的中心,其观念迅速燎原于世界。

  图钉工作室的作品特点到底是怎样呢?他们的名字“图钉”已完美地描述了他们的设计方法学。他们随意地收集视觉印象,色彩文字、人体、自然万物……并把自己的观念通过自由的方式(手绘、拼贴、木刻等)组合成一体,非常活泼自由。他们的风格被称为“图钉风格”(Push Pin Style)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流传和争相模仿,相当多的青年设计家在“图钉风格”的影响下成长起来,进而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风格。

  在1954年到1974年之间,图钉工作室至少雇佣了二十多个插图师。但本次展览所精心选择的约200件海报、杂志、书籍、唱片封套及一批珍贵的原作,着眼于4位图钉工作室的主要成员西蒙·切瓦斯特(Seymour Chwast,1931年出生)、米尔顿·格拉塞(Milton Glaser,1929年出生)、保罗·戴维斯(Paul Davis,1938年出生)、詹姆斯·麦克穆兰(James McMullan,1934年出生),以期通过作品探讨他们是如何受工作室及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在离开工作室后每个成员各自的人生路径。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美国作家威诺尼奇·维安尼(Veronique Vienne)曾说:“他们四人就像披头士四人组一样拥有绝妙的和声与建构,虽然看不到披头士那样的合作,但各自在独立的创作中确立起个人的风格,同时引领了美国乃至世界平面设计界。他们各方面的艺术造诣深厚,今日仍活跃在第一线,凭借着高超的美学素养和知性进行创作,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昨日的布展现场,几乎每开箱拿出一件作品,在场工作人员便惊叹一声:原来是这张!因为图钉工作室的经典之作实在太多,当它们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时让人不由产生“膜拜”之感。比如米尔顿·格拉塞为纽约州设计的到处可见并被广泛模仿的“I love N Y”(我爱纽约,love 以心形代替)系列广告,到了今天各大城市都能看到具有同句式的 “衍生物”,比如“I love HK”“I love SZ”等,都在向它的鼻祖致敬。

  而詹姆斯·麦克穆兰如今已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他擅长用钢笔线描与水彩技法结合创作插图,其为《纽约》杂志创作的以记者报道形式描绘布鲁克林迪斯科文化的插图,后来成为电影《周末狂热夜》的视觉灵感来源。

  保罗·戴维斯1967年设计的《切·格瓦拉的精神》封面更不需提,半个世纪以来它已成为后人初识切·格瓦拉的经典图式。据了解,戴维斯是绘制人像的高手,而且擅长用树胶水彩画,在他的作品中时常采用鲜明的平面设计元素,诸如宽边、深色阴影、醒目的背景和特定风格的排版格式来突出自己较低概念化的图像。

  1974年,图钉工作室解散,但其主要成员仍然活跃在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图钉工作室可谓是美国后现代设计的摇篮。上述四位设计师在图钉工作室工作的时间或长或短,但不可否认的是,图钉工作室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深远,其中西蒙·切瓦斯特是图钉工作室的创建人之一,后来成为图钉集团的主要负责人,他继续出版《图钉平面设计》杂志,直到1981年才停刊。保罗·戴维斯、詹姆斯·麦克穆兰、米尔顿·格拉塞相继于1963、1969、1974年离开工作室,如今都是具有国际声誉的设计师、艺术家。

  为中国设计带来思考

  今年3月份,该展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引起设计界的轰动。尤其是他们对中国设计界带来的思考,值得令人寻味。

  其中一个思考便是艺术家与设计师的界限。本次展览的策划人之一、著名设计师王序认为,在中国的平面设计领域,“艺术指导”与“平面设计师”是分别由两人担当的。能够担当艺术指导的是指这个职务能够对摄影与插图进行指导,并寻找合适的其他专业人选进行配合完成项目。但是在图钉工作室中,他们既是艺术指导、平面设计师也是插图师。“这个专业模式从上个世纪由欧洲传到美洲,后来又传到了日本,但迟迟没有传到中国。直到今天在中国我还没有发现既是艺术指导又是平面设计师与插图师的这个职业。另外,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我们技术发达的21世纪,插图专业仍然有它的不可替代性。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唤醒并激活我们那部分沉睡的细胞。”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讲师蒋华则认为,图钉工作室成员们这种艺术家与设计师合一的双重身份是他们创造历史奇迹的重要原因。在一般人眼中,设计师与艺术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艺术家的表现很自我,而设计师是受委托而设计。在蒋华看来,他们强烈的表现欲让他们在设计师和艺术家的角色之间进行游刃有余地转换。“他们乐于表达,而不是被别人雇佣。实际上他们是能够驾驭商业的,他们还会自己做杂志,主动参与到一些文化事件当中去,比如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可以说他们很主动地在拥抱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戏剧、电影、小说、杂志插图、唱片封面,都是他们热衷的。”

新闻链接: 纽约图钉工作室回顾展作品
  纽约图钉工作室作品回顾·····




上一篇设计师看到的 不是当下 是未来

下一篇建筑标识文化杂谈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