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采访时间:2011年2月 搜狐记者:周禾子
主持人:您的职业应该怎么说?平面设计师?视觉设计?
张子建:视觉设计师。
主持人:听说您养了很多猫?
张子建:对,15只猫,家里几乎都是猫的天下。
主持人:您怎么照料的过来?
张子建:其实猫是很独立的动物,基本不需要怎么照顾。正是因为这种独立的性格,使它们显得很神秘,这也是另我着迷的地方。您一定听说过猫有九条命的说法,在很多国家的文化中猫始终是一种特殊的动物,是人类灵性的化身。
主持人:您不喜欢养狗?
张子建:相对两种动物来说,我更喜欢猫。狗比较依赖人,猫有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您那么喜欢猫,跟您的职业有关系吗?
张子建:我从事的职业与我的性格有关系,而喜欢猫也是跟性格有关系的。这个喜欢是说不出缘由的,就像我喜欢设计师这个职业也说不出缘由。而且我有种感觉,猫咪这种生物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精灵,能看到善恶、灵魂、非一般的存在。更能给我的创作带来灵感。
主持人:说说您是怎么走上设计这条路的吧!
张子建:这个说起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因为从小就喜欢画画,大学考到了美院,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工作,一直到现在。如果要是详细的说,还是从大学的时候说起吧,那时候清华美院还没有搬到清华园。在国贸附近,比较靠近商业环境,所以打工也很方便。于是在学校勤工俭学做了很多种工作,这也让我非常内向的性格变得稍微开朗了一点,当然打工的这段经历也让我了解了很多别的职业,比如:推销员、酒吧吧员、收银员、DJ等等。给了我很多宝贵的体验和经验。
主持人:那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做设计的呢?
张子建:当然了,毕业了之后,就想不能再随便打工了,就要开始做正经的工作了(笑)。那个时候刚开始流行做SOHO,当时很崇拜那些人,觉得做SOHO的人应该很自由了,就SOHO了半年。
主持人:就是自己在家接接活,在家做?
张子建:恩,几个同学合租了房子,接活在家里做,但是和自己想象的不同。虽然不上班但也不是很自由,每天忙碌。半年以后我就到小型设计公司上班去了。公司比较器重我,从进公司后就挺顺的,就这么干下去了。
主持人:有没有想过往大一点大广告公司去跳吗?
张子建:做了一段时间后,确实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了,当时就面临这个抉择,到底是跳槽呢?还是自己独立出来继续做SOHO,还是自己出来开一个广告公司?确实纠结了半年时间。因为当时我发现一个公司很大的问题。
主持人:什么样的问题?
张子建:设计这个职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发现与我大学时代想象的差异很大。还会面临很多无奈和奇怪的情况,比如:客户非理性的要求、公司急功近利的经营理念、设计师进步无门,公司变成了一个流水线,加班加点只为碰客户的想法。当然了我也确实变成一个很熟练的技术工人了。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技术工人(笑),最后还是决定辞职了。
主持人:后来您怎么打算的?
张子建:辞职以后,开始组建了一个小的设计公司,随着业务的增加,除了很辛苦之外,我突然发现自己从一个设计师,变成了一个管理人,一个生意人。也完全可以预见到自己对这个公司的未来。而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很不开心。喜欢这个职业是因为我喜欢美术,这是源头。但是我却发现,自己不得不因为“现实”的原因逐渐转变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主持人:一定会转变角色吗?
张子建:对,从一个设计师变成了一个商人了。当时也根本没想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看别的设计师是这样,似乎也成了大家的“出路”。其实很多设计师都选择了放弃这个职业,其中的原因很多,这个后面可以详细说。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同届毕业的同学有很多,有些人一毕业就不是从事本专业的职业,多年过后做设计的人也越来越少,八年后的今天再看我这些同学,真正还在做设计人只有三人!那其他人都去了哪里?有的人变成了广告公司的老板,有的人做了广告相关工作,但不是设计师,而绝大多数人都离开了这个职业。
这正是我要思考的事情。当我面对这样的岔路口的时候,我想起了很多事情。我想到了我的小时候。学习不好,性格内向,但是却很喜欢美术课。有一次美术课老师在全班面前拿起我的作品,夸奖我画得好,那种自豪感终身难忘。所以那个时候我就认定了,我这辈子就应该画画,我就应该成为一个画家。后来高中学美术,考清美也是在学设计,毕业后重试设计师这个职业。但是突然有一天发现在这个现实社会当中,你有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了,这是很可怕的。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事,我到底该怎么办?有一天早上我突然从床上惊醒,似乎明白了什么,也没想明白,我就到楼房的天台上去,站了两个小时。上班的时候,我就去了公司对所有人说:“今天公司解散,我说不清原因为什么,但我知道必须这样去做。以后再给大家解释。”
主持人:您当时到底在想什么?
张子建:那一刻我说不出来,但是现在有点明白那个时候想什么了。后来我叫回两个助理,继续把客户的工作完成。变成了工作室,三个人一直到今天。
工作室经营了四年了,我们接的工作很少,每个工作都是我自己在做。在保持设计师身份的同时,这几年我一直在寻找答案,我发现那一刻我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不甘心,不甘心自己变成商人。作为一个设计师,我的愿望非常简单,怎样以设计师的身份一路进步下去,最后退休。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却被弄的很复杂。
在突然解散公司后的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可能想不明白。于是找了些人讨论这个问题,我提出的问题也是很多设计师的疑惑。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就是职业寿命问题。
行内的人都知道,在设计师这个职业很少有人会在商业设计的第一线坚持到底,多数会中途转行。35岁是个节点。从小公司的设计师、个体设计师、到大型公司的设计师和设计总监都难逃此运。当然了,退路也有很多,除了直接转行到不相关的职业去,还有一些人会开公司做老板、有的做起了营销管理、有的进入学校做老师教美术设计。显然这个问题就是设计师的退休问题,这个社会没有提供给设计师退休的道路。
第二个问题是生存质量差。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工作时间长,经常加班,收入不高等等。
第三个问题是设计这个职业不收人尊重,社会地位不高。
几年之后,我认为我找到了这个答案。
主持人:那这个答案是什么?它似乎很重要。
张子建:恩,的确很重要。一个人如何选择,如何规划自己。都要靠他知道的和他认为的。所以这个答案对我却是很重要。它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于职业的认识,一个是对于设计本身的认识。 我下面重点说一下这两点。
我最近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做“职业化”。之所以提到它,是因为当你足够了解一个行业之后,并充分的做好准备长期从事这个职业的时候,就会出现职业化概念。它会让我们思考很多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职业,需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一个职业存在的根本条件和目的、从入行到退休的过程是怎样的等等。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将要“职业化”分三方面去想,一个叫职业宿命,一个叫职业使命,一个叫职业趋势。
职业宿命就是这个职业为什么存在?在人类社会体系中每一个职业都有它存在的重要条件和任务,避开大的概念不谈,我们只说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一个职业都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而存在的。比如农民是为了解决吃的问题、建筑工人是为了解决居住的问题等等。而设计职业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存在的呢?就拿我从事的平面设计领域的工作来说吧。它之所以存在于这个社会体系中,是因为他要通过自己的“手艺”帮助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这是核心,也是后面我做职业分析的时候的重要基点。
既然是靠手艺吃饭人,那么设计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叫做手艺人或者叫技术人才,我们定义为匠人。那么匠人有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个是师徒关系,入行所学的知识应该由师傅传授。这师傅可以是具象的一个人,也可能是抽象的,由某种精神崇拜和知识获取方法组成。师是什么?就是一个偶像。树立这个偶像,心里也就扎一个根。匠人的第二个特征是狂热于自己的手艺,执着于自己做的“玩意”,一件作品能让他很有成就感。这个也是就匠人动力。匠人的第三个特征就是“极致道”。不是针对别人的,不是针对情绪的,而是一种世界观的状态。庄子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做到极致就可以悟道,也就是庖丁解牛。打坐可以悟道、喝茶可以悟道、吃饭可以悟道、睡觉可以悟道、工作也可以悟道。只要很认真的对待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可以悟道,这就是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按照一个匠人的角度分析自己从事的工作的时候,很多细节就清晰起来了。我发现我们需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自己找师,或者叫寻找一个偶像。原来我们并没有想过这样去做,原因是我不知道设计师这个职业就是匠人。
第二个要思考的就是我们的手艺。前面我们说了“手艺”是为了帮助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所以这个职业首先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医生,医生要给人治病的,而设计师也是一样,医治的对象是它的设计群体——企业或者是产品。这也就是说设计师最终是要帮助别人医治“销售不畅”病。
假如企业得了这样的病,需要医生的医术解决他的问题。“医术”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技术,一个是知识,一个是经验,一个是方法。技术是练出来的,时间短了不行,这个不能偷懒。比如说我是做平面设计的,我做LOGO设计的时候,我的技术就体现在这个LOGO漂不漂亮,但这只是一个最基础。然后就是知识,知识分为几个方面,一个是美学知识,一个文化和哲学方面的知识,一个营销方面的知识,还有一个是信息的整理和表达。然后就是经验,经验只能靠时间去积累了。
知识和方法都是可以用获得的,获得的渠道有很多,包括:院校、看书、交谈、眼界。
这些渠道会让我们迷惑,以前我们获取知识是自前往后。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应该倒过来,他们的重要程度是自后往前的。比如,想学习营销管理知识,首先第一个考虑到的是什么?应该先去观察,先去看那些好的东西和真正是做这些事情的人,然后跟真正专业的人交谈、请教。如果您看不到,又找不到这样的人交谈,可以选择看书。如果您连书都看不下去,那只有去上培训班了。
方法越是靠前,优势越来越小。最重要的还是眼界,我们想了解这个行业,最好是在一定的高度上看,最好是卫星的高度(笑)。所以有时候出国去走一走也是很重要的,很多人都是被“井底”的环境给限制了最后变成了“之蛙”。
渠道有了还需要方法,我自己经过实践总结了一些方法。我可以列举一下,首先是跟专家做朋友,跟他们聊天跟他们学习。然后有一种形式叫“沙龙”,前面是一对一,这个是多对多的交谈方式,也是为了吸收知识,催进思考。这方面我有一些经验,也在北京组织很多次主题沙龙。第三个方法,叫做协会,跟广泛的交流渠道。第四个方法是创作和研究,用某种带目的性的任务促进某一领域知识的吸收,最后还能同时呈现一些成果。第五个是开放性状态。
假如说您通过这些渠道和方法获得了一定的医术,也足以使你成为一个会治病的医生,这个时候就应该有病人来找你看病,你也可以用医术给他医治了,这似乎挺很简单,但事实会遇到很多困难。首先第一,医术虽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是病人能主动来找你这件事情就会非常难。因为在中国满大街都是买药的。好像一个企业做一款促销海报,找到一个设计师,说我我有可能有什么问题,想做一款什么什么样的海报,甚至关于画面的构想都有。这就好比,病人进了药店说自己有点发烧,可能感冒了,要买一盒感冒药。于是店员给他拿了一盒,然后他付了10块钱走了。同样的设计师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做好了海报收了一定的设计费,事情结束了。
你觉得这是医生吗?这绝对不是,这是买药的。中国的绝大多数设计师的起点都是卖药的身份,不是医生,怎么能够转变成医生?医生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同样的例子,此人找到了医生,对医生说:我发烧了,可能是感冒了。您给我一盒感冒药吧。这时候医生会说:你发烧,先量量体温,做个全面检查再说。一般检查完了会得出两种结论,一种是确实是感冒,那就开感冒药,但是开什么感冒药还是要听医生的。第二种可能检查了更严重的疾病,比如心脏病,必须动手术才行。如果你是哪个病人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怎么办?
主持人:我会听医生的。
张子建:对,命比钱重要。在能解决企业根本问题的基础上,企业会变得不太在乎设计费用高低与否。而事实上手术费确实要比感冒药要贵很多!但是设计真的有这么重要吗?能救企业的命?恐怕很多企业也不会相信设计师有这么重要,面对检查出来的结果,他们可能有三个反应,第一个反应是直接走人,不相信你的诊断,甚至不相信你是医生。第二个是他再继续询问另外一个医生,直到得到的同样的结果,才乖乖去动手术了。第三个是完全信任医生。
要想让一个病人完全相信一个医生,要满足三个重要的条件,第一是你要有医术,这个有方法。第二个是要有案例,您确实医好过人,如果您从来没有医过人的话,他不会让你医治他的。而我们知道所有医生都是先看感冒,再看重感冒,再看肺炎,再看类似于心脏病这种大手术。所以这要靠我们自己不断的积累和提升设计的等级,不能一口吃个胖子。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也是经验跟案例的叠加。第三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你还必须在医院,如果你进了药店有人跟您说您有心脏病,您绝对不信。但如果您去了一个医院,医生给您说有心脏病,您信。那个环境决定了性质的不同。而医院是由很多医生组成的单位。也就是说医生级别的设计师不能只有一个,而且要有很多很多,所以我们要做更多具有开放性的事情,让大家一起进步。
好,病人信任你,你下面要给他动手术了。接下来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你把病人推进手术室,跟你同时进来的还有一位卖药的人,也同样拿着手术刀,你们要一起给病人开刀治病。这个时候卖药的先在病人身上开了一刀,技术很熟练,这个就相当于你做的设计是否漂亮。然后你也开刀了,你的技术也跟他不相上下。手术技术后,病人给卖药的仍然只支付了一盒药费,而给你支付了巨额的手术费。请问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把那一刀拉到了大腿上,而你拉在了心脏上治好了他的心脏病。于是我们终于发现,技术是基础,却也不最为重要的,能够知道病人的问题在哪里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思考设计这件事,发现原来设计不是越漂亮越好,而是要能解决问题的合适设计。而我们发现很多设计师都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主持人:您是怎么看待设计行业的现状的?
张子建:在这个行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原则,叫做28原则,80%的人在做卖药的工作,要按客户的要求来设计,应该有人来做这些工作。所以买药的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了最好工资待遇能好一些(笑),行业又80%的普通从业者组成,他们主要在大型的公司里。剩下20%谁来完成?是由医生来完成的,他们被称为行业精英,基本是以个体为单位,或者是很小的团体。
而中国的现状是100%都是这80%的人,还没有出现20%。而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的行业结构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形状。但是中国目前的结构确是一个梯形,这是不成熟行业的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35岁以上的设计师都不能坚持到最后的原因,因为是缺少向上提升的生存空间。
一个梯形结构总有一天会变成金字塔结构,这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必然过程。但需要多长时间呢,我想设计行业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我算了一下那个时候我都50岁了。看来干等是不行的。
在一个行业成熟的过程中,或有很多不如意的现象,但同时也酝酿着巨大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中国正在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正在从加工型市场转向品牌市场。这几年我们观察到,当发生金融危机,当国外订单停了,国内的加工型企业会大量的死亡。订单没了,工厂没办法养活自己。而下订单的人却不用负担成本,因为工厂是别人的。很多知名品牌往往自己不生产,让别人代加工,这样他们没有任何生产压力。而中国的工厂被逼上梁山,就不得不开始做山寨货。但当中国人意识到品牌的力量的时候,产业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和调整,在这个转型期正为设计师群体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一个成熟的企业需要三个力做支撑,一个是生产力,中国绝对属于生产力型国家。第二是销售力,销售力就是销售渠道,您把这个东西卖出去,所有的大品牌像可口可乐、耐克、阿迪达斯最重要就是销售这一块,它有形象来助力销售力,他甚至可以没有生产。中国的企业恰恰相反,有生产力,有一点销售力,完全没有形象力。这个时候形象力开始慢慢受到重视了。而规划者一切的是什么人?有三个人:一个是CEO,一个是行销专家,另外一个就是医生级别的设计师。由这三个人一起来制定企业战略。CEO有、行销专家也有、能够做这件事情的设计师中国还没有,不是人家不重视你,是你根本没有医生的能力,中国有那么多企业需要做这件事情,但是却没有人有能力做这个事情。所有问题都出在设计师本身,我们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职业,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蓄势待发。
到这里职业的宿命就基本讲完了!
主持人:那下面是不是应该讲到职业化的第二方面了,职业使命?
张子建:我们知道了设计这个职业目的是为销售产品而存在的,但是只知道了这个而就去工作的话可能出更大的问题。因为目的只有销售产品,就有可能不择手段,将那些不美的东西呈现在设计中。而现在我们能在大街上看到大量的这样的“不美的”设计和广告。她们确实帮助企业解决了问题,但却让老百姓包围在丑陋之中,这是不道德的。
所以我们设计师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学者。一个有文化积淀、有美学素养、有道德修养的人。这很重要。一个医生与学者的完整集合才是一个真正的设计,缺一不可。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设计这个职业。因为我们喜欢美术,我们觉得它很好玩,这是我们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我们并不是想给企业解决这个问题,才进入这个职业。保持这样一个喜欢甚至是狂热的状态很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开心,才会真正的发挥设计的力量。
变成一个学者,可能基于自己的知识厚度会持有一定观念和思考,然后付之于实践。这个过程就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乐趣。我们呈现出一个作品,这个作品是既能给企业解决问题,又是一件艺术品,它的标准就是今天这件作品是在地铁里的广告,过了多年以后,您会发现它出现美术馆里面,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好的设计。
而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突然多一份职业的责任感,我们职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优化大众审美、改善人们的生活。设计师这个职业同艺术家,文学家一样都有着继承和传播文化和美学作用。而这些职业里的最年轻的职业,就是设计师。现代设计职业诞生于工业时代,历史不过百年。但却是世界上最有从业人员最多,最有活力的职业群体。
不过对于自己还是对于行业来说我们还都是学徒,在不停的摸索。我们还要学很多很多年。当有了目标以后,你的职业规划从过去只能看到未来两三年,一下子看到未来十年到二十年,这都是职业化神奇的地方,能让您规划20年后的人生。于是,我们终于找到一条我们自己的一条路。也许40岁之后我们又开始做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徒弟,于是出现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这就职业化的道路。
职业使命就是这样的。
主持人:那下面到了职业趋势了吧。
张子建:是的,这是职业化的第三方面。 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就是对本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比如说,过去的天桥艺人与现在的剧院里的演员关系,同时艺人,但环境和形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未来还会变化,但不管怎么变,他还是艺人。同样作为设计师也要知道这些,并作为规划自己知识结构的重要参考。
我们发现时代是有一定变化的,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进入到信息时代。我们一一来看,在农业时代主要的从业人员是农民,拥有财富的人是地主。到了工业时代主要从业人员主体變成了工人,掌握最多财富的人是工业大亨。 而進入信息时代主要从业人员也變成了辦公室的文员,那麼掌握财富最多人是谁?比尔盖茨。所有这些时代都有最硬性的指标,它的特種是財富會集中在某个领域。而現在我們處在后信息时代,这个时代也快过去了,下一个时代叫“体验时代”。它的特征就是以人的感官娱乐为中心的产业,比如:游戏、电影、游乐园、内容提供…… 那么体验时代的主要从业者是谁?是艺术从业者。那财富集中谁手里?那不言而喻了,关键是我们其实已经开始进入这个时代了,只不过说法不同,在中国的叫做“创意产业”。
而我们这个职业在这样的时代变化下,会有怎样的未来呢?我们回头看,现代设计这个职业诞生在工业时代,它的主要职责是美化产品、促进销售。而到了信息时代,设计这个职业发生了变化,设计师在生产之前需要考虑产品外观和功能,于是设计的作用被提升了,变成了先设计产品,再进入生产销售。这就是我们现在阶段,而进步做体验时代之后,设计的作用又发生了变化。比如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例子,有人先做了一款游戏,然后有人给他投资。有人设计一个产品,然后有人为他投资生产。也有人做了一个face book的网站,然后不断得到别人的融资使之扩大。也就是说未来的趋势是先有产品,再有投资,再有生产销售。设计这个职业从产业的最终端进入产业最前端,它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的知识结构也应该得到相应调整,以面对新的机遇。这样我们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中国政府那么重视创意产业,为什么每个综合大学都都要开设设计专业。掌握趋势对我们职业规划影响非常大。很快,世界首富就会变成游戏公司的老板,那个时候体验时代就进入顶峰了。到了时代顶峰在试图改变自己为时已晚。
好,如此我们再看设计这个职业就不一样了。变得更清晰了,更容易去判断了。
实际上职业化这个东西应该是在大学里面开一门课,所有毕业生都应该学。而现在学校里没教这门课,是因为这个职业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中国还没有真正成熟的设计职业。职业化观念在某些国家是比较发达的。而今天在中国缺失社会大理想时代下,我们更迫切的需要用职业化理想武装自己。有了理想和可实现的道路,我们还会天天抱怨整个社会吗?
而衡量社会职业化程度是否高,有一个最简单测量标准,你就问这个时代的小孩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在中国这些小孩一定会说:我长大以后想做科学家,我想做宇宙飞行员。当职业化标准比较高的时候,您再问这个小孩,他会说:我想做一个拉面师傅,我想做一个的士司机,都变成了很普通的职业。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代,社会很尊重拉面师傅和的士司机,大家都很尊重在每一个职业做得比较好的人。而在现今的中国您尊重一个拉面师傅和的士司机吗?所以中国的职业化还有很长时间要走。但一定是靠我们大家脚踏实地的走出来的。
以上三点就是我对职业化的理解了!
主持人:那您再说说您对设计本身的认识吧!
张子建:设计到底干嘛的?很多设计师他持有的观点是不同的,不同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在我们读到的很多书中也有不同的答案。这正是有意思的地方,说明设计这个职业特别好玩,好玩在哪里呢?它没有标准答案,允许有不同观点的人照着自己的方法去做,也同样能一起生存下去。有的设计师做的很像营销专家,有的很像艺术家,有的做的很学术派等等。这说明设计职业的包容性非常大,由不同的生存空间组成,这正是它的特色、它的魅力。如果观点都一样反而就不是设计职业了。而这个时候我会承认自己是偏文化类型的设计师。
同时对于做中国的设计有一定自己的理解。我是这样定义中国设计的:它是依据传统美学和哲学原则,在非元素倾向的状态下做的信息整理工作。这里的元素指的就是:故宫、脸谱、书法、剪纸这些具象的传统符号,这些具像的东西不管是民间还是宫廷的都不属于现代中国。
现代中国的设计应该不带元素,应该是纯粹信息表达,但是去能从设计中透露着中国的味道,这种味道是通过气质传达的而非中国元素。这样设计也需要研究对应的方法和理论。所以今天再看我所处的位置,觉得自己才开始以学徒的身份从事这个职业。追求我理想中的设计路还很长,我已经规划了20年的职业道路,需要慢慢去实践,而这就是我整个的答案。
主持人:您现在的规划是什么样子的呢?
张子建:近几年我遇到了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是从日本归国的设计师,叫小米,我们的观点相投,能力互补。近期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合作成立中国第一家商业设计研究所。之所以成立研究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中国我们没有“师傅”,我这样的“学徒”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所以造一个知识汇集的一种场所,目的就是用这样的形式使自己重新回炉,用设计最基础的研究工作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人。
主持人:研究所是都做什么样的工作呢?
张子建:研究所的工作方式就是用中国故有文化哲学和美学原则来做不带中国元素的中国设计。包括设计品、和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然后逐步的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商业中去。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举一些例子:比我我们去年的一个研究课题叫“气韵构图法”,就是一种直接可以运用的构图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合理安排信息的目的,同时还能具有中国式的美感。过程是这样:搜集和研究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构图和比例原则,总结出具体的规律来后图形化,比如“气韵生动”的绘画原则,就可以从绘画中画出气线及其流动方向。这有点类似于在西方绘画中总结出了黄金分割式的网格式构图法一样。我们获取这样的构图方法后,研究其运用的原理和原则,再反复用现代信息进行构图实验,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投入到商业设计中进行进一步检验。除了具体的方法的研究,还有纯粹再画面美学方面的实验,更有对设计理论方面的总结与探讨。於是在设计师的思考方式上,我们提出了“纵向思维” 的思维方式,这是相对于横向思维而言的。而这两者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根基产生,纵向思维来源于东方辩证哲学,横向思维来源于西方逻辑哲学。既然中国人的基因是纵向的,我们把真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拿过来做现代中国设计,这才是未来应该走的方向,这是我们的观点。
纵向思维简单的说就是纵向挖掘事物的本质,然后用对象物的本质来表达它自己。比如说某汽车的速度很快。横向思维就会联想到像豹子、飞鹰等类比物。而纵向思维则是会先向下挖掘,寻找快的原因和本质,然后将其本质直接以最为直观的手法出来。至于思考方法和表现方式我们就不具体讲了,日后会整理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当然纵向思维的广告表现实践还很少,我们要通过研究来实践它。順便強調一些,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是思维方式,其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
研究所的目的,對於我个人来说是一种自我进步的方法。对于一行业来说是一种强化的声音。一个行业太安静一定不是什么好事情,当一个又一个带有强烈观点的声音出现的时候。行业才能有了活力,才有进步的动力。我们的所做所为才成了行业成熟的一种催化剂。最后逐渐积累形成了中国本土的设计和本土设计教材。中国的设计一定根植于中国人自己的DNA里,我们和西方人的区别并非是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是因为我们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判断是非的标准不同。我们的目标正是做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的设计,让你看上去很舒服但却不知道为什么的设计。
主持人:研究所一年的研究题目有多少?
张子建:今年我们准备做50多个研究项目,一般同时进行的研究项目会有十几个。最终所有的研究成果全部会公开得到整个行业的检验。
主持人:研究所是一个非盈利机构吗?
张子建:是的,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我们是民间组织,并没有外来的研究经费,所以我们是会关注到研究所的生存问题。这也注定了我们的研究项目是切合实际的,是最终要和商业活动迅速融合的。
主持人:研究所的成立很让人敬佩,你们是如何下决心要来做这件事的?
张子建:我想这个条件很重要,就是眼界。眼界决定了你的看法和想法,也决定了你的选择和行动。
对于职业的重新认识是的我可以看得更远,想的更远,所以理所当然的不会在意眼前的一时利益得失。我是一个典型的本土设计师,一直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去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设计国家去看看,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目的,而是去感受一下。
主持人:您对自己要求很高,现在能让自己很满意的作品还没有?
张子建:确实还没有。但我见过那样的作品,能让观众产生一瞬间的感动,我也希望做那样的作品,能够感动自己的作品,我还在努力中。
主持人:喜欢音乐或者看电影什么的?
张子建:我很喜欢看电影,而且特别喜欢在电影里面找灵感,我自己在公司服务器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存储空间,里面有很多很多电影,好看的电影我会反复的看,看很多遍。电影也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艺术。能够给人更投入的气氛。所以一有什么好片子,我就去电影院。
主持人:您做喜欢的电影是那一部?
张子建:我挺喜欢《异星K客》,那个电影看过十几遍了,小成本电影,但是每次好像都有一些新的灵感在里面。包括音乐,包括画面的节奏,包括里面很微小的哲学思考。推荐你也看看。
主持人:我看了您的博客,很喜欢摄影吧?
张子建:恩,是的也是我的爱好。我喜欢拍那种空灵感,没有人干扰的画面。而我的合伙人小米却和我相反,他比较喜欢拍城市里、人群里的人情味。所以有人我是“天上”他是“人间”的,所以我们的组合就是天上人间(笑)。
主持人:这是不是跟他在日本的经历有关系?
张子建:我想会有一些关系。很多喜好是受到从小长大的环境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天生的。他是生长在城市。而我长大在农村和山区,跟自然接触比较多。我是东北人,我回东北的时候,面对东北大平原,白雪茫茫的,天地之间就是一条特别蓝色灰暗的线,我就特别兴奋。穿上打大棉衣、穿上大靴子,就可以趴在地上拍,会拍上一天。那一刻我很满足,这跟我的工作也有关系,也是一种创作。所以我觉得人可以读万卷书,但更要行万里路。在行走中做我的大设计,设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上一篇: 品质提升才是动画产业的生机
下一篇: 动漫业发展的致命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