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臼井仪人




失去“爸爸”的小新很痛苦


     著名日本动画《蜡笔小新》的作者臼井仪人日前传出身亡噩耗,令不少中国动漫迷深感遗憾。“小新”——这个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卡通形象,尽管曾在中国引起一些争议,但通过VCD、互联网等传播途径,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动漫形象之一。 

  “海鸥眉”、笨拙的发声,外加时而蹦出的“无厘头”台词,这是“小新”留给中国观众的标志印象。

  在动画片中,“小新”直白地表达个人“性意识”的诸多情节,可谓见仁见智。对中国观众而言,这样的“成人题材”曾一度被认为无法接受,一些电视台还曾停播“小新”。不过,在中国“80后”“90后”动漫迷中,仍有相当数量《蜡笔小新》的忠实“粉丝”。

  多年来致力于国际动漫合作的上海动漫人陈英杰说,上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了《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家庭类主题电视动画,加之更早些时候走上荧屏的《哆啦A梦》等,家庭题材曾盛行一时。有别于一般意义上以太空大战、奇幻格斗为背景的日本动画,《蜡笔小新》中怀旧的家庭氛围,其实蕴含了作者本人对人生的感悟和责任。

  “"小新"谈论的一些话题,或许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还被视为"禁区"。”陈英杰说,但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中国观众也开始理解,日本漫画家不是“就画而画”,而是希望“寓教于乐”,在电影版里,“小新”就曾参观过1970年的大阪世界博览会。

  “"小新"可以轻松诙谐地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等,而有些"小新"与青少年沟通的事,正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家长费尽心思也不一定做得好的。”陈英杰说。

  “80后”漫画创作者艾丽丝自称从读小学时就爱看《蜡笔小新》。“每个人都有生活的困境,臼井仪人选择了用调侃的方式来表现。”艾丽丝认为,《蜡笔小新》对中国年轻一代动漫人的创作启示是,必须注意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小幸福"”。

  “一个漫画工作者要成为真正的漫画家,需要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创作,而且那些创作是发自于内心深处,是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陈英杰认为。

  《西岳奇童》主创人员、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资深导演胡兆洪曾对记者说,中国原创动画仍需克服浮躁心态,在时下投资活跃的背景下,中国动漫人坚持推出具有个人风格的原创作品并不容易。

  近年来曾参与“喜羊羊”“麦兜”等中国本土动画形象电影版开发的陈英杰说,日本“小新”“哆啦A梦”等留给中国“麦兜”们的启示是:打造动漫的“百年老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深圳设计正创造一种价值观

下一篇国内动漫节展乱象调查:八个月过四十多个节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