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序——审美意识即资源
从成田机场下来,走向出入境边防时会经过一段毫无粉饰的空间。此时,你一定能觉察到什么。虽是无趣的无机质空间,但是打扫工作做得多么细致入微啊。地上的瓷砖闪闪发光,令人觉得哪怕在地上打几个滚也不会弄脏衣服。铺着地毯的地面也很干净。假如有什么污渍,你也能看到竭力清除这污渍而努力过的痕迹。你可以想到,即使到了下班时间,清洁人员也不会迅速收拾好拖把、吸尘器,一定是直到完成所有工作,告一段落后才回家的。从外国回来时,才更能真切地体会到这份认真。即使出了机场,开着车驶上高速公路,这份感受依然持续着。被道路一分为二的田园风光倒不至于令人心旷神怡,但是路面如镜子般平滑,车子的引擎也极为安静。沿途亮起的路灯,没有一盏是灭的。
不论是清洁工,还是施工人员、厨师、电路维修工,都认真而诚挚地工作着。非要用文字来表述,我会选“细腻”、“谨慎”、“精致”、“简洁”。这样的价值观就存在于社会基层。日本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
这在国外并不是随处可见的价值观。在巴黎也好,米兰也好,伦敦也好,假如要打造一个与日本同样完善的展览会场,就要付出非同一般的努力。那里缺乏精益求精、谨慎作业的基本意识。一到休息时间,工作人员就会停止作业。比起提高效率和品质的热忱,他们更重视的是个人的进度、个体的尊严。在这一前提下,管理方加以适当的调控才能推进工作的进展。在欧洲也确实存在手工艺人精神,但是日常的打扫、展览会场的设置等等,并不属于手工艺人精神的范围。进一步来说,认真地修饰如此普通的环境这一意识本身,并不单单是作业人员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与处于同一环境的普罗大众的意识水平密不可分。那并不是特殊的手工艺人领域才独有的崇高意志,在整个社会全体无声的默契中,诸如仔仔细细地收拾一个司空见惯的日常空间的细节,都只是一种常识。所谓审美意识,不就是这样的文化吗?
我最近才觉察到,制造业必不可少的资源不就是这种“审美意识”吗?这决不是比喻、举例子,只有制作东西的人与喜欢这个作品的受众有所共鸣,作品才能在文化环境中孕育成长。审美意识正是制造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无尽源泉。但是一般人并不这么认为。一说到资源,首先想到的是物质性的自然资源。
由于日本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只能精益求精,追求一流的“技术”来生产工业产品。战后的经济腾飞就是以此为指导发展制造业取得的成果。世界这样来理解日本,日本人对此也深信不疑。战后的日本擅长以“规格化、量化的生产方式”进行工业生产,也就是大量生产千篇一律的产品,保证稳定的产品品质。另外,产品小型化发挥出如同凝聚力一般的作用,成功地将日本工业产品的优势更加鲜明地彰显出来。日本的生产技术在达到量的同时也保证了高品质,将精致与浓缩集中体现在工业产品中,并借此获得了世界范围的高度认可与信赖。
日本倚赖这里所说的“技术”,换言之,凭借着细腻、谨慎、精致、简洁,成功地塑造了产品,让资源很好地发挥了作用,促进了工艺的进步。由此,我们认识到,在被擦得锃亮的机场地板,以及由盏盏极富信赖感的明灯构成的都市夜景之中蕴含着的共同感知力,同样在规格化、量化生产上也发挥了作用。这也证明了审美意识就是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和高科技的技术,创造尖端技术的资源。
引领技术、生活以及艺术的前沿发展的是,轻轻颤动着的、深入感知世界与未来的感知力。所以要将目光聚焦于此。正是因为审美意识的相互竞争,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兴趣图谱和社交图谱的那点事
下一篇: 《欲望的教育》——原研哉(二)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