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
王澍和扎哈·哈迪德(望京SOHO等建筑设计者)正在讨论。

  一边是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一栋栋地标性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一边是老城区中的暮鼓晨钟,一条条小胡同中温馨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两种鲜明的生存形态,在同一个城市中得到了融合。在昨日举行的“2012北京建筑论坛”中,多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大师与中国的建筑界精英、学者以及未来的建筑师当面交流,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北京建筑,寻找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北京·设计”之路。

  “北京的建筑,已经不可避免地融进了全球化的节奏中,很多全球领先的大师都为北京做过建筑设计;而北京的建筑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设计”将打破“千城一面”

  从齐刷刷的高层到齐刷刷的玻璃幕墙,从齐刷刷的方形筒子楼到齐刷刷的“奇形怪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建筑,伴随而生的还有大批质量、特色问题。

  至今,从专业建筑师到普通市民,都认为一些建筑缺乏城市特色,形成了“千城一面”。

  “北京·设计”,正在寻找破题的方法。

  “现在政府已经采取两方面的举动,来纠正千城一面的问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说。

  他分析,目前规划部门正在邀请著名建筑师做重点建筑,提高建筑的特色,并邀请专业建筑师,提高地域化的特色。

  目前,最有创造性的大师正在引领着北京的发展,至少有3名普利兹克奖的得主,正在竞争中国国家美术馆的设计方案。无论最终花落谁家,这都能印证,北京的建筑,已经越来越吸引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设计目光。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建筑师对城市的文脉、地域性做研讨。”崔恺判断,未来的“北京·设计”将会在特别具体的地域和环境中产生。

  在大师级的人物中,王澍的“业余建筑”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20年前,张永和回到北京,发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建筑。“我认为能做些不同的来改变建筑的状态。”张永和说。

  同样,王澍的“业余建筑”事务所也出于同样的原因。“很多人都说中国的新建筑很糟糕,而这些都出于专业建筑师之手;过去,业余的普通人都能建造非常美丽的建筑。因此我选择站在业余的、不知名的普通人的行列中。”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室内设计的“七种心情”

下一篇刘治治:好的设计是恰切的设计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