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人物

  王澍:滕头馆签名背后的人文情怀

  记者发现,王澍留给崇拜者的签名,是一个“滕头馆”的轮廓。

  “看着像吧?”他的嘴角微微有些笑意。

  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

  王澍,1963年11月出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其多项作品中让人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对古旧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

  有同行说,王澍几乎是最有人文气息的建筑师。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尖锐看法的人之一。

  王澍的学生曾经写道:“当年,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王澍)对着老先生说,‘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

  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首次出现了中国馆。其中,王澍和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这位建筑师对瓦片等旧建筑材料的情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王澍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除了瓦片、废砖,木头、竹子等自然产品也成了王澍的原材料。

  “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在做回收旧料和循环利用。中国民间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王澍说,“可持续发展是这几年建筑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

  声音

  普利兹克奖主席——“建筑改变了北京的天际线”

  当地时间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而昨天,普利兹克先生出现在了国家会议中心这座当时因奥运会而兴建的场馆中。

  “中国有着很长的、有创意的建筑传统。近几年,北京靠着很漂亮的建筑,占据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这些建筑改变了北京的天际线。”普利兹克说。

  天际线,又称城市轮廓或全景。当一个人站在城市中向四周环顾,天地相交的那一条轮廓线就是天际线。天际线亦被当作城市整体结构的色彩、规模和标志性建筑。

  在他看来,中国将对建筑业产生深远影响,建筑业也会极大地影响中国;中国的城市化观念将影响建筑业的思路,而建筑业的思维也必将渗透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

  中国的成功,对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很重要。“我们希望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发展对全球都有一个推动作用。”普利兹克说。

  5月23日,他刚刚见到王澍本人。而至于普利兹克奖选择在中国颁奖,则是一年之前就已经确定的事情。

  来中国颁奖,获奖者是中国人,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巧合。

  “在我看来,中国是未来建筑业最重要的发展阵地。我将它视为中国建筑历史有所改变的一刻,而且中国对我们的未来也至关重要。”普利兹克昨天说。

  新闻背景

  普利兹克建筑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或组合,其评奖程序完全模拟诺贝尔奖,由国际化的评委会通过秘密审议和投票,从数百位提名者中选出最终得奖者,这一奖项是目前全球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也因此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上一篇室内设计的“七种心情”

下一篇刘治治:好的设计是恰切的设计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