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背后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是 2005 年 Steve Jobs 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上说的一句话,引用自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杂志最后一期的封底文字,成为了 Steve Jobs 被人引用最广泛的一句引用名言,Steve Jobs 的很多警句是引用他人的,而他也是将“引用”这种表达方式发挥得最优秀的人,比如 MacWorld 2007 ,Apple 对外发布了现在我们称之为革命性的 iPhone 的时候,那场发布会一样让人铭记深刻,有好几个我们可以称之为“氛围充斥”的时候,Steve Jobs 在讲完 Apple TV 喝了一口水,大屏幕变为神秘阴暗的 Apple Logo 图片,他以沉默的姿态开始并压低声音说出“这是一天……”,如果和 1983 年首次展示 “1984” 这支著名广告那时刻相比,更能体会此时的氛围感或者说此时 Steve Jobs 个人的范——文艺范,iPhone 的揭幕在 “An iPod, A Phone ……”二次重复中达到高潮,最后以引用自 Wayne Gretsky 的一句名言“我滑向冰球将去的地方而不是它在的地方”安静地结尾,你会认为这些只是演讲技巧或者修辞手段吗?说它是技巧和手段并没有错,但是我们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也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作品”,Steve Jobs 另外一次引用警句可能也让人记忆较深,因为催人泪下,就是在 D5 大会上和 Bill Gates 一起畅谈往事展望未来的时候引用自披头士的那句“你我的记忆比前面的路更漫长” 。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有着成为最流行名言警句的先天优势,简洁易达以及意蕴无穷,可以使用 Google 实时搜索或者 twitter 以及国内的微博,可以看到每天它都被人们在引用着,讨论着自己对它的理解或者怎么翻译,这句话的中文翻译可以看到很多版本,人们也在争论着,嘲笑着他人引用地肤浅或者小文艺小清新。

  而我们在这不去讨论这句话的本身,而是这句话背后,它的背后是什么呢?我们先引用 Steve Jobs 说这句话的前后文字,来自斯坦福大学官方网站。

Stewart and his team put out several issues of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and then when it had run its course, they put out a final issue. It was the mid-1970s, and I was your age. On the back cover of their final issue was a photograph of an early morning country road, the kind you might find yourself hitchhiking on if you were so adventurous. Beneath it were the words: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It was their farewell message as they signed off.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And I have always wished that for myself. And now, as you graduate to begin anew, I wish that for you.

Stewart 和他的团队除了几期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然后当走到头了就出了最后一期,那是在 1970 年代中期,我那时和你们现在一样的年龄。在他们的最后一期的封底是一张清晨乡村公路的照片,那种如果你有足够的冒险精神就会不自禁搭上顺风车就走,在照片下面有一句话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是停止刊发的告别语。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我一直希望自己如此,现在,你们毕业并开始新的旅程,我用这句话祝福你们。

  我们想讨论这句话背后什么呢?先摘出几个词 “mid-1970s” , “country road”, “beneath it ”。

  Steve Jobs 所说的最后一期的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封底,就是如上图所示,是一条很有美国风味的乡村公路,但是等等,”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句话的位置不是在下面,而是在照片上方,而且乡村公路的照片并不大上方还有一张日蚀的图( 如果去查找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的图片会发现他们的封面都是以星球图片为主,这不仅符合杂志形象,而且在当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所以 [ i D 公 社 ] 的标志是非常过时的 ),这最后一期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是 1974 年的。

  “mid-1970s” , “country road”, “beneath it ”…… “mid-1970s”, “country road”…………你明白了吗?:-)

  Steve Jobs 怎么能够把上下位置弄错呢,看上去是很难颠倒的啊?这是距他演讲30年前的杂志呀,怎么会记得那么清楚呢!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 Steve Jobs 在准备演讲稿的时候没去翻出这一本30年前的老杂志,并且距离他最后一次看到这杂志封底的时间已经足够漫长,很有可能就是30年,而且也没有理由可以使他去翻出那本杂志进行核对,因为不需要核对,“在上”和“在下”没有多大关系。

  嗨,谁能记得30年前看过的一本杂志的封底,或者30年前受过刺激的一句话,20年前呢,10年前呢,5年前呢,1年前呢,1月前呢,1星期前呢,一天前呢?

  或许有一些刻骨铭心的话会记住很长时间,比如 “不怕苦,吃苦半辈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这些在某个时刻让你“羞愧不已、嚎啕大哭,跪在地上又撞墙又打滚、抽搐”的人生哲言,但30年也足够漫长了,更难得的是这样一句话在这30年只对外说了一次,当然 Steve Jobs 引用的名言都不会出现第二次,或许从中我们可以寻求到很多的理解,比如理想主义的坚持之类,但这里我们要谈的不是这一点,而是比记住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句话更惊人的事。

  或许当时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句话确实如雷劈一般击中了 Steve Jobs ,使它永远不会忘记,因为记起来并不难,如上所说也是它能够被广泛传颂的原因,警句或者文字是容易记住的,但是图像呢?

  你对5年前看过的那一幅图片有记忆呢?不是什么名画名作之类,而是像这幅“清晨乡间公路”一样普通的图片。Steve Jobs 不仅记住了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句话,他还记住了这一张照片,甚至记住了这张照片的“氛围”或者“光韵”(“如果你有足够的冒险精神就会不自禁搭上顺风车就走”,多么有诗意和图像感),这一点足够让人吃惊。

  我们并不是称奇于 Steve Jobs 的记忆力,如果真只是记忆力,我想他不会忘记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句话是在“清晨乡间公路”的上方而不是下方。30年前的一张照片和一句警句,30年后回顾这句话以及对这张照片的描述,从这两者之间我们可以找寻到什么呢?或许有人会说,这里面有其他因素让 Steve Jobs 对这个画面记忆深刻,比如停刊、当时这本杂志的文化感染力,以及这幅照片的特殊性等等。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Steve Jobs 当时欣赏到了这个封底,或许其他人也被这句话甚至整个封底的氛围有所打动,而 Steve Jobs 更直接的与其接触,让这一切可以在30年后回忆起,这种接触不是当时他是怎样来描述这个画面——“这是一条什么样的乡村公路呢?”,而是欣赏。

  我们要说的就是“美的感知力”。

Taste

  人们谈起 Steve Jobs,谈起他具有他人不具备的东西,总是和一个词联系起来,那就是 Taste,翻译过来是“品味”,也是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可“品味”则是围绕着格调上的一个词语,比如我们会说某某人穿衣很讲究很有品味,但是 Steve Jobs 的衣着千古不变,如果我们也称之为品味的话,无疑将概念描述狭隘化了,所以按大众对“品味”这个词的理解来指称 Steve Jobs 的 Taste 难免也陷入狭隘甚至误导。我们以前有一篇简短的介绍提起过 Steve Jobs 的 Taste,我们说它是一种能力,对,Taste 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格调。

  那么 Taste 不是品味是什么,是 “美的感知力”,即感觉到和识别出美的能力。当 Steve Jobs 看到这张乡村公路的照片,他感觉到的留下记忆并可以在30年后唤起,这就是 Taste,当他决定在新产品中使用 Unibody 工艺,这也是 Taste,当他引用名言当他散发出他的文艺气息之时,蕴含其下的也是 Taste。

  美的感知力并不是可以确定描述的,或者参数化明确化,就像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句话以及那张照片可以给出确定的解释,它不成凝聚状,不会今天吃上一汤匙明天功力见涨,而是涣散的需要激发培养和累积的,如同去看这张乡村公路的照片,感知到它并不是经过一番分析,比如色彩的分布,线条的排列光影关系构图然后去作出认可的意向,它是感官上和潜意识的。但现在我们在讨论和交流这个问题,就势必要作出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概括,那么,“美的感知力”是什么?

鉴赏力和欣赏力

  鉴赏力,简单说就是 A 和 B 放在一起,你可以分辨选择出那一个比较美,有时 A 和 B 是简单的类比关系,即状态和地位是平等的,而多数情况 A 和 B 未必就是清晰明确的可比较项,或许其中一个是另外一个的子集,比如有时你只面对一个东西,而你需要作出评判。

  平时我们将“鉴赏”作为一种技能,比如通常说的什么什么鉴赏家,鉴宝,玉石鉴赏之类的,而这里所谈的鉴赏力是普罗意义上的,它是一种能力,但它和作为技能的鉴赏一样,需要一些较明确的东西来支撑,比如知识,以及经验。

  欣赏力,是指发现美的能力,这种发现不是建立的明确的比较之上的,不需要参考,所以它更多的是依赖于个体,而不是知识,其中的经验也是身体性的,而非思维性和知识性,它与直觉的关系更近。

  鉴赏力和欣赏力两者关系既可以相互支撑,也会相互的克制,比如当鉴赏力的意图很强的时候,势必会蒙蔽欣赏力的自由发挥,鉴赏力需要欣赏力的支撑,否则这个鉴赏就真的成为了鉴宝一样的技能性行为了。

批判和创造

  批判和创造是我们熟悉不过的词语,“你给点建设性意见好不好。”

  这里要说的是批判性创造和创造性创造,所谓批判性创造指创造性活动是建立在参考对象之上的,比如可以对一个产品指出缺点提出很好的改进意见,有时未必有确定的参考对象,可能只是累积的经验和知识。而创造性创造表现而出的是它的自由表达性,有时它未必有很强的争辩基础,比如理论来支持它是否优秀,它就是一种直接的表达,但是它更具突破性。

  批判相对是容易的,一个设计放在大众面前人人都会提出意见,如果放在对设计有追求或者设计师面前则会带来更专业的意见,也会有更多的意见,这是我们时常可见的,因为在我们目前是以批判性创造见长的人是占多,主要的原因已在“‘我’的寻找”一文中给出,自我的缺失让我们从外界寻找依赖,知识、经验、规矩……越专业就越不像个正常人。

欣赏力的来源

  就像人们说起 Steve Jobs 的 Taste,多数情况指向的是鉴赏力,鉴赏力是一种可明确评估的能力,比如某人评价越有经验越专业越关注细节我们就可以赞赏其鉴赏力,而欣赏力却是模糊的,正因为鉴赏力的明确,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功利性,功利抑制了欣赏力,如果都成为了鉴宝师,那将是如何之荒诞。

  欣赏力是发现美的能力,也可以衡量一个人和外界的交流关系,当人与外界之间形成隔膜,无论这种隔膜是来自心态或生活状态,还是来自知识的增加专业的加强,都会让欣赏力消退或被阻碍。对于设计师来说,在走向更专业之时,更是值得注意的,Stay Foolish。

  现代生活让人处于聚焦状态,而欣赏力并不能通过聚焦来加强的,比如突击、强化训练这些极有可能导致走火入魔,而是来自于平常。

  不过偶尔的刺激会带来一些激励。




上一篇从中日动漫比较看国产动漫发展

下一篇如何在设计中寻找产品的性格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