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凭借“衰变的穹顶”,在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颁奖典礼上获得特别荣誉奖,成为中国首位登上该展领奖台的建筑师。
王澍:建筑师,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
“衰变的穹顶”试图恢复因工业技术发展而丧失的关于建筑技艺的“对话”。
王澍指出,自己的建筑实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到当代建筑中,但传承传统不是简单地传承,还是集中在建筑学创造性的传承上。
谈获奖
“穹顶”是西方的,逻辑是中国的
新京报: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为“相逢于建筑”,你是怎么想到以“衰变的穹顶”的作品去参展?
王澍:今年的主题是人们相遇在建筑中。这个主题是让人们重新来讨论建筑原初性的状态和感觉。现在大家讨论的问题都特别技术化,远离了建筑的原初状态。我就想到了呈现这样的作品。
新京报:你作品中的“穹楼”是西方建筑特有的形式,这会给你的项目加分吗?
王澍:穹楼是我们研究中很重要的作品。我的项目呈现的形状是非常西方的建造形状,但其逻辑却不是欧洲的,是亚洲或者说中国的。
新京报:评审团赞许你的作品是可快速搭建与拆卸,建筑环境零负担的建造方式。
王澍:生态型、可持续建造是目前建筑界最热的问题。西方的探讨方式本质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是用技术性的方式来做生态,能源消耗量并不低。我个人的看法是,依我们国家的现状,生态和可持续的第一原则就是节约;然后,在建造过程中,消耗资源较少,技术难度不应该太高,应该被最广大的建造者使用和接受。
新京报:你一直将自己的创作基于传统的中国建筑之上,你也被誉为“中国最具文人气质的建筑师”。但你认为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已经与传统无关了,继承传统已经很难了?
王澍:传承传统还是集中在建筑学创造性的传承上。传统不会说话,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创造性的方式与传统对话,之后形成一种传承关系。中国建筑传统很重要的是工匠技术。很难想象,要是没有这种工匠技术,这个传统还能维系。今天我们做现代建筑的时候,一定要给传统工匠留出大量的活,大量可操作的机会。
谈亚洲建筑
建造量是崛起的土壤
新京报:此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金狮奖最佳国家馆颁给了巴林王国。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展,展出的作品在一些人看来也较为普通,是三间巴林渔民的传统木屋。
王澍:威尼斯展览代表对未来价值观的探讨。它未必是拿具体的建筑形态来颁奖。巴林把在海边上休息的亭子搬过来,根本就看不出建筑师做了什么。建筑师只是有个想法和观念,把三个原生态的破亭子给搬过来,是给大家一种启示:建筑最美好形式是原始状态,而不是现在的高楼大厦。巴林拿的是自己传统文化当中最朴素的东西。这是一种价值观。
新京报: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此次不光是你的获奖,日本许多建筑师也频频登上获奖舞台,我们可以解读成现在亚洲建筑的集体崛起吗?
王澍: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亚洲的力量显然提升了,其中日本是很突出的。他们建筑探索的现代化时间更长,一直注重设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变化。它早就达到很高的水准。另外,目前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建造量就在亚洲。建筑要靠建造量作为其土壤。这是很自然的变化。
新京报:但有人也会有非议,今年亚洲建筑师的全面开花与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做策展人也有关?
王澍:妹岛做策展,发了两个奖,一个是她老师(2006年过世的篠原一男获得了金狮奖纪念奖),一个是她学生(石上纯获得金狮奖最佳项目奖)。日本建筑师老中青三代,就是一个传承关系。但是他们都是达到相当高水平的,这是别人没法去非议的。当然有一点很深的印象,日本对整体文化崛起的意识。这点与中国很不一样,它的传承关系是有基础的。在中国很难找到这样的传承,不管多好的建筑师,基本都是孤军奋战,得不到国家或社会的强大的支撑。
上一篇: 设计一无所是,生活才是一切
下一篇: 动漫“走出去”:为何多是展品而非产品
设计 商标设计 标志设计 CI设计 VI设计 包装设计 工业设计 室内设计 建筑设计 CG动漫 网页设计 UI设计 名片设计 画册设计 贺卡设计 海报设计 展示
包装设计
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
VI设计
海报设计
平面设计
室内设计
网页设计
画册设计
VI
名片设计
设计
LOGO设计
建筑设计
工业设计
插画
贺卡设计
CI设计
漫画
展示设计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