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以上三种方式都是较传统的设计思路,完全是站在工业设计师的“本职”上去思考和探索这个产品,去找到产品的性格,这是安全可行的。

  这三个例子中都用到了阐释以及讲故事,但故事并不是作为一个设计的本源或者原型,比如说 inkstone 这个设计创意来自于端砚,或许在以前是一种传达设计理念的不错的方式,但在现在来看仅有此是不足够的,设计的原型如果是产品的一种阐释,那么就会形成悖论,但这种发散的思维在设计过程之中是必须的。

  那么,以上的设计将这些故事剔除,是否还保留设计的本源,仍然保留的,因为上面三个设计的出发点并不在于故事,不是磨刀石不是端砚不是基石,而是出自对手机这个产品的思考,比如“砥”的对屏幕作为交互实体的探讨,“砚”从对产品内涵而“础”则是产品的逻辑结构,如果不讲故事,设计的本意依然可以被追溯,形成一段历程。

  但是,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广阔的视角,不能回避诸如交互设计去探讨这个产品,因为交互设计的重要性,它一样塑造了产品的性格,在一定的情形之下,它甚至是全部。我认为所谓保持与交互设计接触的工业设计,或者硬件和软件相结合,不是指软件有一个什么功能,而是硬件上设计一个按键,而是从产品整体形象和性格塑造上去思考。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手机

  手机以前是一个工具,现在也还是一个工具但它内容地位意义已经远远不同的,现在人们使用手机的主动性相比,以前的手机简直就是一个寻呼机,这一切源自手机背后的互联网。

  互联网在发生的很大的变化,人们使用互联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 explorer,现在是各种各样,大众对互联网的使用已经从游牧时代进入定居时代,游牧时代就是探险家冲浪者,休闲获取信息等,而现在互联网是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来建造生活。互联网是人们生活的助理?远远超出于此,因为互联网非常具有主动性,它可以推送,又随时带来新的可能性。

  将这个看法移植到移动互联网承载设备上,那么可以将手机的智能性更加生活化,手机它不全是一个工具,也不是玩具,不是 gadget,人们使用它也不是主要探险游牧,而是日常化,如同空气一般自然。

  我非常赞善 Windows Phone 7 另辟蹊跷区别于 iOS 的作为,区别于功能诉求的 App 将内容提领而出,形成一个个 Hub,虽然我怀疑它提出的 glance and go 在实际中便利性或者说必要性。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把整个内容机系统形成一个 Hub,由它来推送人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下的内容,而人们占主动的时候则是通过 App 来实现,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的智能性来助理内容的结构和顺序。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美的感知力

下一篇伙伴传祺品牌顾问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