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刻板说教制约国产动画

诞生于上海本土的“绿豆蛙”便走了“另一条道路”。“绿豆蛙”之父施功晨说,“我们主要在网络、平面媒体、户外视频等平台上作了大量的推广,但目前依靠广告收入和衍生产品的售卖,‘绿豆蛙’基本仍只能保持收支平衡。”尽管尚未“大富大贵”,“绿豆蛙”总算是平安长大。另一个诞生于上海的动漫形象“小破孩”,也曾经“红极一时”,目前已黯然退场。

“缺乏故事和个性,是这些动漫形象的最大弱点,因此,即便一时很火,生命力也殆殆不长久。”在王磊眼里,“绿豆蛙”并不是“国内最有潜力的动漫形象”,缺乏故事便是其“硬伤”。


         绿豆蛙 形象设定


        “讲故事确实是现在国内动漫最大的软肋,说好故事的人是业内最稀缺的资源。”王磊说,“如果你真能说一个好的故事,用一分钟的样片来打动我们,抓住我们,我们甚至可以直接投资电视片的制作,全程打造品牌形象。”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夷平了国产动漫入播电视台的门槛:做不起几十分钟的电视动画片,至少可以凭一分钟样片搏取投资。

自由动漫制作人高颖也认为,把故事讲好,是中国动漫人需要练就的最重要的内功。“故事讲好了,形象确立了,在市场的有机推动下,自然会形成一条清晰的产业链。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还没明确产业链意识,但奥特曼,一朝走红,做玩具的、做服装的马上附庸而来。”

然而,一个好的故事诞生并不容易。“限制太多”是业内人士集中抱怨的焦点。早在2005年2月,广电总局就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画片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通知》第一条就说:“各级影视动画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对动画片的审查工作和发行许可证的管理工作,严格把握动画片的舆论导向,正确引导动画片的创作方向。”

戴着“镣铐”跳舞难能潇洒,“我们往往把动画片做成了一枚‘糖衣药片’,‘娱乐’的外表下是‘教化’坚硬的难以消化的内核,创作者束手束脚,孩子们也不爱看。”高颖说,“动画片要吸引小孩子,首先它必须是感官的、审美的、娱乐的。外国人的动画片之所以好看,因为他们纯粹是在做‘糖’,不会偏执地考虑药用价值。教育功能是自然渗透进去的,润物细无声。”

业内人士还透露,国内动漫作品大都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以及神话传说,制作出的动漫作品或者“寓意深刻却呆板”、“说教形式严重”,或者“生搬硬套缺乏灵感”。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动漫基地全国开花:“中国奥特曼”仍是镜中月

下一篇穿过卢浮宫的“时空”—走近建筑大师贝聿铭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