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小米+步枪”的“干活”!

  前些天看到宫岐俊在南方周末上说:他不是领袖,他也不赞成中国的年轻人先是给日本的动漫界做画工,因为早期的他们也这样被美国的动漫企业拿着钱来雇用过,伤自尊的事。那么崛起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呢?(该文本网链接:宫崎骏答中国媒体:动画加工是屈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可是今天,“兼容”这个目标放到中国的动漫来看,似乎就不尽如人意。换句话说,从近年国产动漫的成果看,中国动漫远没达到“海”的修为,所以“兼容”得也不怎么样。传统的不传统,西方的不西方,日本学徒做个十足,只是没成中国师傅。就像一台“攒”成的组装电脑,一直在烦恼“兼容”与冲突的问题。


《宝莲灯》

  回顾近十年国产动漫的修成史。200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宝莲灯》可以说是够传统了吧——中国题材、中国元素、中国制造。在制作过程中就一直回顾《大闹天宫》的辉煌,可等到做出来时却偏偏“兼容”了一个不中不西的洋猴子。论动画场面,没有《狮子王》的宏伟;论古典,除正面人物形象保持传统风格,几个反面形象(包括配角)却不统一,不讨好;论精致,论现代,光影添加、场景绘制、人物动态和镜头变化稍显层次简单,不够连贯;论情节内容、性格塑造,都还需要推敲。总之就是不中不西、不土不洋、不伦不类、哪哪不靠,一“四不像”境界。说句题外话,凡是有点传统根基的领域,甭管深浅,都得尝尝“中西合璧”这个黄连,几乎已成惯例。国画如此,戏曲如此,动漫亦如此。可以想见,在草创初期,受到当时舆论的影响,制作组未能够深思熟虑——既想遵循传统又想靠拢现代,——定位不明,造成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局面。到后来也只能大摆中庸之道,各占一半,勉强“兼容”,最终亦导致实际操作层的梦魇。


《魔比斯环》精彩剧照

  2006年,由深圳环球数码公司推出的创国产动画史投资之最,耗资1.3亿元,花6年时间打造的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被称为中国动漫业里程碑式的开山之作,据说实现了民族动漫产业的历史性突破。题材、元素和制作够西方了吧,事实上的确是有突破——技术上的、“中西合璧上”的——西方师傅+中国学徒。“师夷长技以制夷”用到这上头去了。除了耗资1.3亿元的学费和三维技术上学徒的自我满足,似乎看不到这两者之外的其他东西。若说出师,还为时尚早。拼技术,学《大话西游》里的“八戒”说话,“终究是差了一点点”;拼内容,照搬西方的一套,却也没搬来精华。别说民族自觉意识强烈的全国人民看着别扭,好莱坞那里也不买账。费了不小的力气搬起了石头,搬起石头也要有本领的,花了足足6年的时间,但是别砸自己的脚呀。最让人不解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产”,竟然活人大变脸,一副“洋”面孔,看得大家一头雾水。3D技术我们要学,3D电影我们要有,可那绝不意味着3D形象不是中国的。这可能就是国人最无法忍受的地方吧。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穿过卢浮宫的“时空”—走近建筑大师贝聿铭

下一篇吕敬人:《中国记忆》现代语境下的东方之心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