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对话马岩松:我是一个有感情的建筑师

  B=《商界时尚BIZMODE》M= 马岩松

  “北京的美,在建筑周围”

  B:最近这半年看到你几乎没接受什么采访,在忙什么?

  M:忙,确实是忙。你看我工作室这么多人,一半忙着设计,一半忙着深化设计。

  B:深化设计?

  M:你要知道从概念设计图到建筑施工图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相当于深化设计。在国外通常是有专门的机构来做这件事情的,比如说现在快要完工的“梦露大厦”,在我们的设计中标之后,施工方拿他们做的建筑施工图来给我看,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在有些细节的实现上,他们想得比我们还周到。在国内情况就不同了,很少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事。我不想总是听有人跟我说“这个盖不了”、“那个不能实现”,更不想我们创作出来很好东西,最后盖出来的效果却是个打了折扣的“山寨版”,所以这个工作就要我们自己来做,然后盯施工。这耗费了我们大量的精力,但没办法,必须去做。

  B:说说设计,最近有哪些新项目?

  M:在北京有两个项目是我们正在做的。一个在CBD,东三环那边,那是个挺有意思的东西。你看CBD那儿高楼林立,特钢铁特冷血的劲儿。我们做的也是一个摩天楼,但它看上去像是一个“融化”了的高楼,跟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也是在表达我们的一种独特态度。

  另一个在美术馆对面。那个地方挺特殊的,周围都是很矮、很老、很“北京”的建筑,所以我保留了老北京的那种氛围,选择了一种既能跟环境和谐,同时又非常现代的建筑方式。

  B:这两个设计好像正好是你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种仿佛“梦露大厦”,几乎不考虑周围,就往高大威猛了盖;另一种好像“北京2050”,是完全服从地,打骨子里融入环境。

  M:在“没有历史”的地方,我描绘未来;在有“历史丰富”的地方,我就是历史中的一个小节点,连着过去,也连着未来,不能胡来。

  B:可能因为你是北京人的缘故,对北京的感情似乎特别深,“北京2050”的那个设计带有你的强烈个人色彩,同时也唤起了非常多人的共鸣,在这方面你是怎么实现的?

  M:我经常举一个例子,西方人喜欢把房子放在中间,剩下是一片草地种出点儿树。但是中国希望把房子给打碎,最好看不见这个房子,房子跟自然都是混合着的,北京更是这样。老舍以前说过一个话,说老北京的美不在建筑本身,而在建筑周围的空间,总是有空。情感就发生在建筑周围的空间里面,那些鸟、那些树……从这些角度看建筑,你总感觉它是美的,因为你的心情是美的,周围的空间是美的,最真实的。

  这些符合当代中国人感觉的东西是应该流传的,但我不希望是复制传统。“北京2050”就是这样一次尝试:“CBD上空的浮游之岛”认为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连接,而不是分割,更不是简单地追求高度;“未来胡同”在乎人的生活,同时与北京悠久的传统相得益彰;“天安门人民公园”是一个更加大胆的假设,是一个每个人每天都愿意来参与的城市空间,不仅成为真正的人民文化中心,也将成为北京城中心最大的绿肺。


MAD贵阳花溪市中心设计方案

  B:人们总认为你的大胆与张扬只适合老外或者艺术机构,而跟国企和政府是不相吻合的,所以我很奇怪为什么像中钢这样的国企和像贵阳这样的政府机构会找你来做设计。

  M:当一个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跟着国家大的转变在转变的时候,它突然来找你设计一个超高层,这个超高层是中国建筑师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中国上海、香港的超高层的重要项目都是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他突然把这个机会交到你手上,他说我知道你在国际上得了奖,所以我想试试你。

  这些人是不同的阶层:有年轻一代的政府,有新国企的掌权人,有私企的房地产商。而我是一个有感情的建筑师,从来不相信学术和教条。找我来做设计的人,他们要么很感性,要么是挣够了钱,有野心有梦想,想实现一些东西。总之,他们内心与我一定有种共同的情感,使他们在看到我的设计之后有所共鸣,而建筑本身只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姚非拉讲述动漫行业发展秘诀

下一篇精彩短片"马丘比丘邮政"创作始末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